从新 iPhone 的 Pro 系列、新 MacBook 的 Pro 系列的升级来看,「视频工作」似乎成为了 Apple 唯一指定生产力。所有的专业级特性都或多或少围绕拍视频、剪视频推开。在此环境下,一个一年内未必打开 10 次摄像头(扫码除外)的人,却加两千软妹币升级到 非海南免税版 国行 iPhone 13 Pro,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购买历程:魔幻中魔幻
说起来,购入这台 iPhone 的经历还有点魔幻。
也许你有注意到,「Android」标签是这个博客里最大的一个标签,我倒也享受折腾过程中学习成长的过程。而上一台服役设备在手中两年就出现较为明显的烧屏现象,且在通知功能上遇到严重 Bug。从夏季开始,我就有将目标定为当时已有「大跃进」消息走漏的 Pixel 6 系列,甚至为之预热半年。接下来的事情你们也清楚……别说我这种后生,就连某位从初代 Pixel 一直用过来的老用户也提不起兴趣。
除此以外,高通最近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晓龙 888、8 Gen 1 难兄难弟,此时天玑 9000 还没上市,由于高通长期霸占安卓市场的处理器份额,这回一拉跨倒是连累到相当一部分安卓新设备竞争力下降。倒是这时候看到了极客湾的 A15 性能分析,好家伙,用三分之一的功耗打出 888 同样的成绩,这也让我将目光转向半年前的我根本不会考虑的阵营。估摸着等高通支楞起来的时间足够我玩坏一台 iPhone 了。
选择的经历魔幻,购买的经历同样魔幻。发布 10 周后依旧 Pro 系列无货,这在 iPhone 身上是十分罕见的,部分授权经销商倒是有货,但是官方渠道的在 14 天内无论是否激活都支持无理由退货。而不方便签收快递的我只剩一种方案可选,官网下单直营店自提。周六下午:无货,周日早上 6 点爬起来:还是无货。想着去直营店体验一下,万一 iOS 优化好让我退回 60 帧刷新率也无感就下一台 13 也行。嗯,确实还行,只可惜我想要的颜色无货。失落地走出直营店,毫无目的地刷新着早已被我加入书签的选配页面,有趣的事情来了,刚走出大厦就刷出 Pro 系列放货,此时大概是上午 10:40 左右,我二话不说下单。又立马折回去刚刚的直营店自提,之前和我唠嗑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惊讶。上午 11:00 左右调货完成,机器顺利到手。
初见:惊喜下的瑕疵
iPhone 13 初体验对我而言同样是 iPhone 初体验,自然是没法体验几乎能做到前后完全一致的 iPhone 迁移。然而为从 Android 转移数据而开发的 转移到 iOS 毫无使用体验,宛若龟速的同时还屡次中断。即便如此,能够迁移的内容也是相当有限,基本算是从零开始。
初次接触到 iPhone 13 Pro 时我的注意力全被号称「手术级不锈钢」吸引走——不愧为手术级不锈钢,想必是设计给戴外科手术手套的用户使用的吧?无论你的手是否干净、是否易出汗,握上去都是配不上这手术级不锈钢的痕迹。确实,目前暂时还没有什么替代工艺可以像不锈钢这般衬托出 iPhone 的高端感,希望保持住这种高端感也不难——使用手机时不要用手握住就好……
随后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刘海」上,这个刘海已经陪伴了 iPhone 足足 5 年,暂且没看到 Apple 有铲除它的决心,Apple 甚至还把它搬到新 MacBook 上了。如果是个老果粉那或许已经与刘海磨合到一个彼此舒服的状态,但作为前任是为了上真全面屏不惜采用机械结构干掉前置摄像头的 原 OnePlus 用户,这个刘海对我来说是降级、是妥协,尽管强行追求真全面屏可能会妥协更多就是了。不过即便都是刘海,这个刘海也不尽相同,这次 iPhone 13 系列全系刘海变窄变高。变窄对 iPhone 13 用户没有什么实在的得益,毕竟显示的内容没有增加,图标不过是等比例放大罢了,甚至发布前显示电量百分比的风声都没能落地。然而变高这个问题就与每个 iPhone 13 用户息息相关,原来的刘海尺寸在显示传统全面屏 18:9 内容的时候是刚好完全看不到的,但放在 iPhone 13 上看就会有一段被刘海挤出来的小黑条,我实在无法理解注重细节的 Apple 会容忍这种瑕疵出现在他们的产品里,倘若达不到他们的极致要求那么宁可不做不才是 Apple 的风格吗?
拿起来,还是能较为明显的感受到科技的「分量」——指 iPhone 13 Pro 拥有 203 克的重量。特别是我在直营店里左手 iPhone 13 mini 右手 iPhone 13 Pro 的时候,要不是对双卡有刚需我真想捞台 mini 就算了,毕竟 iPhone 13 mini 大幅改善了续航而此时 Pro 还需要抢。我情感上倒不怎么介意重量,毕竟上一台服役的设备由于有机械升降结构导致重量更是爆炸,可是请各位好好看看自己常用手机那只手的小拇指,第二节是不是已经压变形了?不堪重负啊!
翻到背面,目光聚焦到官网 iPhone 13 Pro 介绍页面最先强调的「突出」的摄影模组——物理意义上的突出。Apple 似乎并不避讳摄像头凸起,官网 iPhone 13 Pro 介绍页面 第一个镜头就是从摄像头凸起中再拉远,想必 iPhone 产品经理和 Pixel 产品经理关系不错吧。除了「凸」,iPhone 13 Pro 系列镜头模组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大」,取边框宽度为单位一,镜头模组占了足足 0.533,直接过半。至于如此夸张的镜头模组意义为何,我们后面再谈。
屏幕:先当它没高刷
不瞒你说,我之所以执着于 iPhone 13 Pro,屏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roMotion 10Hz 至 120Hz 动态调节,使屏幕兼顾流畅和省电。这怎么听都是很诱人的 Feature,而 Apple 将其从标准版中砍掉,这刀法直击软肋,令人折服。
自一加 7 Pro 首次在手机中用上高刷新率屏幕,市场反响极佳,甚至得到不少「用过就回不去了」的评价。随后友商便积极跟进,90Hz 到 120Hz、旗舰机到千元机,仿佛一时之间高刷新率便要渗透至全系列产品中。
好巧不巧,上一台服役设备作为手机高刷鼻祖,这次再怎么说都不能降级吧。虽然最后整体上是满意的,但此类单纯为了高刷升级的想法极具误导性。倘若你仅仅是为了高刷选择 Pro 系列,我的建议是盯着 2000 软妹币的差价再考虑考虑有没有其他吸引你的点。
事实上,ProMotion 主打的动态刷新率并非什么新玩意。2017 年 Apple 就在 iPad Pro 上搭载了这项技术;2019 年一加 9 Pro 上也出现 LTPO 动态刷新率,但由于系统调度鸡肋加之安卓生态良莠不齐,最终「动态了个寂寞」。而「软硬兼施」正是 Apple 最擅长的方面,许多使用 Apple 工具包开发的 App 甚至无需额外操作便自动适配 ProMotion,硬件支持与软件适配两方面同时高效地实现高刷新率。
进两年的市场反馈,基本肯定了高刷新率的方向。可问题是,使用过高刷新率的设备,真的就所谓「旦用难回」吗?我已经记不清究竟多少次听到如是论断。诚然,刷新率从硬件上先天决定了操作跟手、动画流畅的底子,可软件上后天的动画调度同样举足轻重。哪怕拥有再高的刷新率,动画生硬不过止于「傻快」;相反,即便只有 60Hz 刷新率,好好打磨动画亦可实现「流畅」。我无意指责高刷新率无用,毕竟就算优化到头我们照样不愿意用回 1Hz 的屏幕。可是当达到一个合适的阈值后,再提升未必就能得到同等的收益。待到真正同时摸过 iPhone 13 与 iPhone 13 Pro 的时候我才发觉,其实 iPhone 13 的 60Hz 很难说它就不流畅了,细腻而灵动的动画不再使我想起这是一次降级。虽然我最后还是选择了 iPhone 13 Pro,但如果你单纯仅仅是为了高刷的话,还是建议去直营店上手体验一下再做考虑,毕竟铺天盖地的「旦用难回」下想要保持冷静也确实是一种奢望。
比起直观的高刷新率,iPhone 13 系列还有杜比视界解码及显示,这最早在 iPhone 11 上首先落地,而效果上逐代均有提升。iPhone 13 数字系列追上了 iPhone 12 Pro 系列,而 iPhone 13 Pro 系列峰值亮度更是再高出 25%。当然,比起这些无法触及的参数,iPhone 这块屏幕的普及意义或许更为重大。对于绝大多数非专业用户而言,你身边最好的屏幕,不是你对着的那块最大的屏幕,而是你握着的最小的那块屏幕。倘若最终不惠及用户,再厉害的技术也只是终究脱离不出纸面。回想起之前看网友称赞 Pro Display XDR 性价比时我大为震惊,可当 HDR 等技术真正走到身边时,我才惊觉 Apple 已掌握从创作到展示的完整 HDR 生态链,并以最低的成本推送给用户。一项新显示技术的推广,需要内容创作、分发平台、观看设备三端同时发力。杜比视界是在 2014 年被提出的,直至现在都说不上真正普及。而数亿台 iPhone 设备把杜比视界带入大街小巷,普通用户随手就能拍摄高动态范围视频、通过 iCloud 亲友共享向家人分享这份视觉体验、用着那块最趁手的屏幕获得完整杜比视界观感,不仅对用户有益,对整个行业的推动作用都不容小觑。
影像:升级个寂寞
终于要聊聊占据半壁江山的相机模组了,即便我一年未必会正儿八经打开 10 次相机。
现在直呼「iPhone 就是最好的拍照手机」估计会招来一片骂声,在各路发布会上一次次被比较下去也让这位前辈疲惫不堪。它当然不能说完全无辜,毕竟要不蜗牛般移动、要不干脆原地踏步,一模一样的鬼影(甚至还能跟焦)、毫无进步的成片。在各家莽足力量在拍照方面一展绝活时,平庸的 iPhone 只能说是不差。「升级个寂寞」一方面就是指 iPhone 13 相较于前代升级个寂寞,放到更大的平台上对比甚至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感。
不过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是优点,正说明了 iPhone 的稳定与平淡。反正我也累了,不想动了,iPhone 就挺好的。毕竟我的相册里大多都是外训时拍的笔记、板书等,疫情后更是只用截屏就好 (疫情万岁) ,我难道需要一亿像素、高动态范围的 PPT?「升级个寂寞」另一方面便是指我加价选择 Pro 升级个寂寞,毕竟这工具再如何强大也无法在我这施展拳脚。
话虽如此,在周末我还是拿着 iPhone 13 Pro 跑下去拍了几张样片试试水,实话说我自己都被自己的行为震惊到。
首先比较好玩的是这个微距模式,凑近自动切换超广角镜头后对焦距离真的很近,基本可以在一、二厘米左右都能对上。想要拍出好看的微距照片还是需要点技巧的,那可是另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
其次就是夜景,要说白天成像什么锐化、噪点之类的概念傻傻分不清,到了夜晚单能否看清就有所区分。碰巧在寻找一些高光比场景时,一只猫猫跑了过来,但是没能拍到猫猫刚好爬到松鼠灯头上的瞬间。
到了极限暗光场景下的出片,从超广角直出可以看出这里其实已经是非常暗的了。不过关于这一点我有所疑问,难道摄影的终极目标不是完全还原人眼观感?摄影本就是捕捉光影的艺术、定格时间的魔法,可我们费尽心思把黑夜拍成白天、把深邃拍成璀璨,又谈何表达意境、传递情感呢。
即便 iPhone 拍照真有廉颇老矣之势,iPhone 的拍摄体验依旧是没有争议的第一。三个摄像头调教得十分一致,切换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卡顿,画面效果也比较连贯。不像某些多摄机型,切换摄像头时甚至还要等完全糊的底重新对焦。除了人像模式需要手动切换,其他大多数情况下,你都只需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 iPhone。想要超广角,直接像处理照片缩放那样双指拉近即可;想要微距,直接把镜头凑近即可;想要夜景模式,相机会自动判断开启夜景,你也可以手动拉长处理时间。这一切都是在拍照模式下完成的,所有功能留给 iPhone 自行判断,我只需要在拍照这个大逻辑下进行。除操作符合直觉的简洁以外,iPhone 拍照的「所见即所得」足够一票超越 iPhone 的友商好好追赶一阵,iPhone 的计算早在取景框中就不断进行着,最终呈现在相册里的也最大程度上贴合取景框中的样貌。
至于视频拍摄,iPhone 更一直是离离原上谱。iPhone 13 系列甚至再加上电影模式、ProRes 等,但我估计是无福消受的。感兴趣可以浏览影视飓风的 iPhone 13 测评,他们主要针对影响系统做了较为深刻的解读,我就不东施效颦了。
性能:真的强的很
如果说 iPhone 13 Pro 有哪方面完完全全配得上介绍页面中「Oh So Pro」「强得很」的介绍的,恐怕性能方面可以探探头。
正如发布会所调侃的那样,iPhone 的芯片一直是友商苦苦追赶的一项,不是说这代,说的是还在追两代以前的。如今华为海思被制裁,联发科在本文写作时还没交卷(现在交卷了,天玑 9000 站起来了),高通自顾自地摆烂,反正大家都没得选,用三星工艺还省点钱。888、8 Gen 1 难兄难弟,搞得一票驯龙高手焦头烂额,iPhone 在一旁转着 A15 静静赏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事实上,iPhone 能拥有如此出色的「所见即所得」取景框、稳定得离离原上谱的视频拍摄、任何非专业用户都可以一玩的电影模式,A15 强大算力功不可没。得益于台积电工艺及 Apple 移动端长期芯片自研的成熟技术力,A15 不仅峰值性能傲视群雄,能效比同样以三倍优势爆杀晓龙 888。当下最强的移动处理芯片(请忽略 M1、A12Z 两个只在 iPad 上的怪物),这个时间点很难起争议。性能可观的同时发热也很可观,双层主板设计像是怕 SoC 冻着一般将其夹在中间。但凡 Apple 重视一下散热设计就将绝杀,可惜这正是果子哥的风格——让你惊叹不已的同时总能在一些地方恶心你。
可就在 A15 芯片上,厨子又下刀了。唯独 iPhone 13 Pro 系列是满血的 A15,iPad 上的是刀但只精准刀一点点的 A15,iPhone 13 系列的是从满血 5 核 GPU 刀掉一整个 GPU 核心的残血 A15。不过,即便是 iPhone 13 系列上残血的 A15 面对绝大多数任务依旧游刃有余甚至过剩,不要上头单单为此升级,看清需求再下手。
正如 iPhone 在 规格页面 从来不直接摆明电池容量的经典值,iPhone 也从来不直接摆明设备的运行内存大小。虽然一般情况下这不属于用户应该考虑的范畴,iPhone 的假后台机制使其并不像 Android 那样动不动 8G、12G 乃至更多的内存,这样横向比较也容易将用户带入误区。
不过我还是要提一嘴,iPhone 13 系列运行内存是 4G、iPhone 13 Pro 系列运行内存是 6G。乍一看没什么,甚至感觉都挺小的。不过我们不妨回顾一下 iPhone 6s 那一代,正是 A9 显著提升以及 1G 内存升级到 2G 使得 iPhone 6s 系列的寿命比 iPhone 6 系列长得多,前者称为真正钉子户自留地,尽管后者销量碾压式胜利。哪怕这次升级没有那么夸张,多那 2G 或许就成为钉子户的分水岭,可能也是比满血 A15 更值得考虑的一个升级理由。
信号,续航:烂到有点强
在讨论手机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屏幕、影像、性能……可作为手机这一工具本身最核心的两点,信号和续航,却总被忽视。而让我认为 iPhone 13 Pro 真的好用的缘由,却正是这两点的提升带来的。
也许由于和高通的纠纷,几代 iPhone 不得不选择算不上优秀的 Intel 基带,信号差的标签似乎已经与 iPhone 绑定。如今用回高通最新的 X60 基带,信号表现似乎还……不错?坐二、三十层的电梯中途还可以刷个推,也没有出现所谓进电梯就掉线的情况。上地铁用快捷指令,双击后盖打开健康码,也不用站在安检处等它转个半天才出来。
我平时活动范围比较固定,反正没见过手上的 iPhone 13 Pro 信号低于两格,也许与我 完全不开 5G 网络 有关。后来又看到 Kaisom吴 的 iPhone 13 Pro 测评中提出 死亡之握,很奇怪的是我没能复现,平时无论我怎样握持都不会出现掉线的情况。不过这个问题还是比较致命的,而且你没法在购买前真实体会到,所以建议还是在官网或者直营店下单,14 天无论是否激活都无理由退货,跑几圈万一意识到了信号问题还有退路。
比起信号差这种玄乎的命题,iPhone 13、或者说 iPhone 全系在信号上有更为明显的问题——发热。iPhone 的 SoC 全部都是外挂基带,这回 高通 X60 还贴着 A15。纵使 A15 再如何超神,但凡涉及信号需求很可能又寄了。这或许是为何 飞行模式+WiFi 随意 120 帧原神,而在外面用流量时中画质不到 1 小时就快烫死,还只是双卡 4G 情况下。
据坊间传闻,Apple 已经开始自研基带(买下 Intel 一个部门),预计 2024 年搭载,说不定就会解决发热及信号问题。不过我换机肯定等不到那个时候的,这三年够我先玩坏一台 iPhone 了。
如果说信号是商代商榷的提升,那么续航便是毋庸置疑的跃进。我实在好奇那些抱怨 iPhone 13(特别是 Pro 系列)续航一般般的用户上一台机器究竟为何。某天我充满电开省电模式出门,途径 8 站地铁约半小时,路上翻阅一会 RSS 阅读器,到站后电量显示依旧是 100%。对于手机轻度用户,像我每天亮屏一般不到 2 小时,休息时还有开飞行模式的习惯,已经习惯两天一充。
如此自信的续航来源两方面,一是 A15 恐怖能耗比,二是终于加大的电池。5 年前要说单靠 A 系列芯片优秀能耗比愣是上个不到两千毫安时的电池都能获得个还不错的续航,我或许将信将疑,现如今估计不太可能了,但两方面通力合作也较无脑堆电池的优雅不少。
充电方面,鉴于「环保」需求,连先进的 5V1A 充电头都不送了,你可以 花 150 软妹币买一个 20W 快充适配器,不过泛用性不敢恭维,所以我买了征拓者的 65W 氮化镓充电头,可以同时给电脑和手机充电,功率和发热平衡得不错,现在出门只用带一个充电头,也就不计较 Apple 的环保了。
尾声:到底是谁的体验
我其实非常同意 Rikumi 的一句话:
跟 Android 手机相比,iPhone 是完全没办法写出一整篇文章的——只要把它摆在桌上,所有跟它有关的事都不需要介绍,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
所以当写到这里时,我不禁反思:写这种体验文章远比写技术文章轻松许多,不需要翻阅数十个页面不断调研考证,这几个小时基本都是一直对着 VS Code。可即便如此,我这洋洋洒洒废话成篇,真的是我的体验吗?抑或是之前看了那么多别人的体验影响到我才写下的。这我不得而知。
不过作为原生 Android 粉,这次「叛逃」也确实给我带来一些深刻的冲击。相比 Android 阵营,iPhone 拥有难以企及的做工,面向体验做产品而非面向参数做产品,所有操作都尽可能做到自然且符合直觉。拿到 iPhone 后,解锁 Bootloader、刷 ROM、装 Magisk 等等操作统统都不复存在,要说稍微不平凡的操作便只有登录绑定了 PayPal 的美区 Apple ID 罢了。剩下的,悉数交给 iPhone,just use it。
事实上,你也只能「just use it」,别无选择。「唯独当我们把东西拿出来,用户才知道他们想要的就是这个」,Apple 一直贯彻着这般傲慢的姿态对待用户。当用户抱有异议时,仿佛 BDO 中蚂蚁无助地注视着 Apple 巨人,歇斯底里未必招来一瞥。
苏联大清洗运动是苏维埃政府雇佣大量顶级斯大林经过海量计算得到的结果,他们比我懂,更比你懂。
官网购入 iPhone 13 Pro 的 14 天里,我不知多少次拷问自己:这真的是我需要的吗?我是不是又在给自己创造需求?我难道陷入了消费主义陷进?但即便再怎么苦思冥想,都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如今这 14 天已经过去,我也不必每天无端折磨自己,反正没有退路,不如好好拥抱这位接下来可能要陪伴我数年的朋友吧。